在川普政府可能重启关税政策的背景下,华尔街开始重新审视哪些科技板块具备抵御政策冲击的能力。
半导体、硬件制造、消费电子等领域首当其冲,而一些避险资金正在悄然流向网络安全等以软件为核心的细分赛道。

华尔街分析师认为,软件定义的网络安全,尤其是那些依托云平台运行的安全服务商,将成为此次政策扰动下最具韧性的赢家之一。
在本周一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显示:部分网络安全厂商因其业务重心向软件和云端迁移,抵御关税冲击的能力远超传统的硬件依赖型科技企业。
这背后有一个关键的趋势:网络安全行业正在完成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从设备导向的“边界防御”逐步转向服务导向的“云端持续防护”。这种转变不仅重塑了技术体系,更改变了商业模型和客户价值认知。
基于云端的软件安全服务,如何成为避险资产?
首先,云安全服务的交付模式几乎完全摆脱了实体硬件的供应链依赖。例如,如果供应商的产品服务基于一个纯云架构,无需客户部署本地服务器或硬件探针,即可实现终端监控、威胁检测与响应的话,那么它便可以典型的“零硬件”提供商的身份,弯道超车,用户所需要的安全服务等全部在云端运行,客户通过简单配置即可接入,不涉及制造、运输或跨境组件采购。
这意味着,这些公司所面临的关税暴露极低。传统的安全硬件设备,如防火墙、路由器或VPN网关,其核心组件如处理器、电路板往往来自中国台湾、东南亚或中国大陆,一旦关税提升,生产成本迅速攀升。
而云服务则跳过了这一环节——交付的是代码,不是货物。
其次,云安全平台拥有更强的可扩展性和客户粘性。一旦客户将基础架构或终端设备接入云安全平台,后续的服务扩展(如数据加密、用户行为分析、威胁情报联动)往往可以通过订阅升级完成,无需重新部署。这种以“服务即安全”(Security-as-a-Service)为核心的运营模式,让公司营收结构更加稳定,增长更具复利效应。
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在于,凡是以订阅与支持业务已成为营收主要来源的企业,几乎都可以实现利润的翻翻。
云安全服务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端,更体现在“策略灵活性”与“全球可达性”上。
面对快速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企业的 IT 决策者越来越需要“可移动”、“可配置”、“可中立”的解决方案。传统硬件安全体系受限于地理和法律边界,一旦出现制裁、封锁或物流中断,整个部署体系可能面临瘫痪风险。而基于云平台的安全服务,则具备“多点部署、全球联动”的天然优势——数据中心可以跨境容灾,管理策略可以远程控制,服务订阅可以按需启动和终止。这种高度灵活性使得企业客户在面对政策不确定性时拥有更高的操作弹性。
维端网认为,当前市场正经历一场“资本再定价”的过程。在美中贸易紧张局势升温、美联储利率政策仍显滞后的背景下,投资者正从周期性强、供应链复杂的半导体和硬件板块中撤出,转向以稳定订阅收入为主的软件公司。
华尔街人事表示,许多网络安全公司将成为防御性股票,投资者可以在这场5级风暴期间从半导体转向软件,以躲避风险。”
不过,也有观点指出,即便是软件行业,也并非完全免疫。包括微软、IBM、甲骨文、Salesforce 和 ServiceNow 在内的大型软件企业,虽然具备良好的成本控制力,但如果企业客户整体预算缩减或决策周期变长,也可能导致交易流失或增长放缓。这意味着,市场对软件股的信心,除了对冲宏观风险的逻辑之外,也仍需密切关注企业采购信心和IT支出趋势。
总结来看,网络安全公司,尤其是那些围绕云平台打造服务生态的企业,正在成为资本市场在不确定周期中的“新避风港”。 他们之所以能在风暴中站稳脚跟,不仅仅是因为业务不依赖硬件,更在于其所代表的技术方向、客户价值、收入结构和全球可迁移性,都契合了当下市场对“韧性资产”的再定义。
在未来数年中,随着人工智能、远程办公、数据主权等新议题不断涌现,网络安全的战略地位只会进一步上升。而那些已经完成云端化、服务化、平台化的公司,将更有可能在下一轮技术浪潮中持续领跑,并成为全球资本关注的长期核心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