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IT供应商的渠道模式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1.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传统的销售渠道模式呈金字塔式的体制,因其广大的辐射能力,为厂家产品占领市场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市场营 销环境下,传统的渠道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缺点 : 一是厂家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 ; 二是多层结构有碍于效率的提高 ; 二是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反馈 ; 四是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落实。因而,许多企业正将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销售渠道短,增加了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 ; 销售网点多,则增加了产品的市场覆盖和销售量。
2. 以用户为中心规划渠道
近十年来,厂商的渠道模式大致经历了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过程,以前从厂商到分销商、经销商再到用户,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厂商非常依赖于分销商,而分销商把货卖到哪里去其实厂商并不知道,多数行业用户是由厂商通过集成商完成,因而有所掌握。
然而逐渐地,供应商开始靠近最终用户,他们开始着手管理二级代理,了解二级代理的需求和信息,同时也可以更多地把握产品的去向。同时,厂商开始大量投入人力去做行业客户(这里主要是指商用产品,面向零售市场的产品不需要)。
随后厂商发现,只管理二级代理是不够的,似乎总有鞭长莫及之痛,厂商需要亲自出马“敲定”终端用户,这样才能自己掌控市场。于是厂商对用户划分变得更为细致(可能仅电信都会划分几个部门),投入人力更多。
这时厂商的商业模式就是完全以用户为中心了。在此基础上,厂商确定以何种方式与渠道合作。
3.由总经销商为中心,变为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
即使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企业还多是在销售渠道的顶端,通过市场炒作和大户政策来展开销售工作。当市场转为相对饱和的状态,对企业的要求由 ” 经营 ” 变为 ” 精营 ” 、由 ” 广耕 ” 变为 ” 深耕 ” 时,这种市场运作方式的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企业把产品交给经销商,由经销商一级一级地分销下去,由于网络不健全、渠道不畅、终端市场铺开率不高、渗透深度不足等原因,经销商无法将产品分销到厂家所希望的目标市场上。
于是成功企业开始以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来运作市场。厂家一方面通过对代理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各环节的服务与监控,使得自身的产品能够及时、准确而迅速地通过各渠道环节到达零售终端,提高产 品市场展露度,使消费者买得到 ; 另一方面,在终端市场进行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4. 区域划分逐渐细化
通常,厂商的做法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先找一个总代开拓市场,到一定阶段,增加一个总代理来填充,如果市场还有空间,再找一个总代理,或者开始变成区域或省级代理制,甚至直接自己做……所谓“远交近伐”,近的地方,自己“够得到”的地方,自己做;“够不到”的地方,交给总代理做;条件成熟时自己做;如果出一类新产品,重复上述过程,似乎永远如此。
5.市场重心由大城市向地、县市场下沉
以往许多企业是以大城市为重点开发的目标市场,现在一些企业则已将市场重心转移到地区、县级市场。企业对经销商的政策也由此,发生了变化,从重点扶持大客户转移到重 点扶持二、三批经销商。某厂商的小型经销商以前多在省会城市,现在要让地、县级经销商占全部经销商的 2/3, 才已市场发展的重心兵正放到地、县市场上,一级市场的经销商只负责给美的提供资金,让二、三级经 销商去做市场。
6.由交易型关系向伙伴型关系转变
传统的渠道关系中,每一个渠道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 ,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渠道和厂商的整体利益。
在紧密型的伙伴关系中,厂家与经销商共同致力于提高销售网络的运行效率、降低费用、管控市场 o 从厂家的角度讲,需要重视长期关系 ( 如帮助经销商制定销售计划 ), 渠道成员责任共担 ( 如建立零库存管理体制 ), 积极妥善解决渠道纠纷,厂家的销售人员要担当经销商的顾问(不仅是获取订单 ), 为经销商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厂家为经销商提供人力、 物力、财力、管理和方法等方面的支持,以确保经销商与厂家共同进步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