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农村摘桃去”!已经成为北京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在当前倡导“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理念的影响下,智慧农业的发展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柱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智慧农业建设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其所包含的智能化养殖、农产品质量追溯以及新农村物联应用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形成了一大批针对不同农务领域的高产型、经济型、优质型的实用农业信息化方案。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方案商如中兴、新华三、IBM、神码等,中小型方案商如宝讯、远望谷等,都在这一领域有着出色的产品与表现。
现代养殖模式要实现上下联动
据了解,自从我国把智慧农业这一概念推出以来,已经有一大批诸如物联网、智能分析等新兴技术与现代农业养殖模式实现了科学高效的结合,在拓宽农业智能化养殖应用范围的同时形成了精准农业服务模式。
事实上,对于现代化农业养殖而言,提升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吸引力就是来自智慧农业中的精准农业模式。在许多专业化农场主看来,依靠精准农业模式在农业领域已经成为全国现代化农场难得的发展机遇,其优势不仅使土地得到科学种植,合理利用,同时也为农作物系统在数据分析、网络监视和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
而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在于,农民是否真正能在需求与技术落地中实现上下联动事实上,多数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国家针对食品安全、智能农业的政策支持明显提升,精准农业应用模式在今后几年将会迎来新一轮高峰,而前文提到的领先级国内农业方案商也看到了这一市场所蕴涵得巨大潜力,加大在这一市场中的布局。
作为农业大国,长久以来,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长期限制着我国农产品在产量和质量上的提升,前文已经提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如何在智慧管理中实现上下联动。实际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不仅需要信息技术的指导,同时也对精准农业信息化方案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精准农业模式的推进就是旨在使农业生产过程通过网络物联科技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确度,降低资源消耗,达到农业生产的高效目标。
而在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领域一物联科技应用上,未来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融合管理技术将会比依靠传统养殖经验的农业管理更为科学、高效。以国外农田精准生产管理系统为例,通过物联智能网络的感知系统不仅可以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在精准农业的投资与效益比率高达1:250。
丰收的数字总是充满着耀眼的光环,但这样的应用模式放在中国会怎样开花结果呢?笔者在与业界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一是通过数字分析,如果国内建立类似的精准生产系统,从种植面积测算,仅北方冬小麦平均每亩灌溉就可以节约水资源10万立方米,同时可实现亩产量翻番的目标。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如果在农田生产管理系统的前期投入和物联感知升级上实现完全自动化控制,生产效益获得提高的同时,成本压力也会进而倍增抛开国家政策扶持资金等因素,农民在实现种植、培育、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上的挑战可想而知。
无庸置疑,在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精准农业随需而动展的今天,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的确具备传统农产手段不具备的智能化特点。
那么,对于农民而言,当技术的优势唤起投入的勇气和决心,而在付出高额成本后,又如何将这些硬件投入最大限度转化为经济效益呢?这不仅是农作投入回报的问题,更是生态伙伴-农业方案商在技术大潮来临时面对的应用挑战。
在笔者看来,农业物联网在精准管理的应用中没有呈现出爆炸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发展的特点是分散而专业的,农耕细作的领域也会因为气候、土地养殖环境呈现出不同的应用需求“。
针对不同的应用方案,所有软件开发、硬件开发都要由专门的人员来做。所以对于用户而言,统一的网络语言和硬件架构会随着方案的融合趋势将成本优势发挥出来,就如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一样,只有在统一架构、统一语言和技术工具的情况下成本才会大幅度下降,网络与硬件技术在标准上实现统一之后,其他的设备成本才会下降。
所以这对于精准农业模式而言颇具现实意义。与笔者观点类似的是,大多数农业IT方案商也在强调,精准农业既要为农民做到实现成本化的提升,同时要将其背后的应用优势发挥出来。
唯有通过物联传感技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高效融合才能向三化合一(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显然,如果说三化合一代表了精准农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那么以物联科技为核心的融合方案如何向农业应用领域延伸呢?在了解这一问题之前,首先来看看当前我国在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中的物联网应用。
第一种是信息技术协作化模式,随着各地气候、土壤、水源等生产要素素的数据化,农业养殖的应用领域也将日益扩大,各个精准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协作不可避免,数据传输、远程控制、智能预警等技术在农业信息化整体方案中得到融合渗透。
从长期来看,信息技术协作化模式的应用量然带动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智能化集群及辅助系统的支持,所以农产者更需要方案商在三化合一的基础之上丰富技术资源,
实现上下联动,发挥方案数字化管理技术的优势。
第二种模式是自动化控制模式,其由传感器、数模转换器和控制器组成,根据养殖环境利用嵌入式技术形成分布式信息处理环境,借助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系统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农产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所感知信息传递到用户终端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提高养殖成功率。
“实际上,目前农业方案商更为关心的话题就在于如何利用自动化控制模式帮助传统农业打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的粗放状态,提高作物单产和生产效率。”一位从事农业信心化多年的方案商如是说。
相比前一种模式,我们不难发现,精准农业不仅依靠信息系统实现土壤、气候和作物相关信息的处理分析,以网络传感技术为核心的辅助决策系统也会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再加上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根据养殖空间每个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会进一步增加产量,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农业物联网应用前景广阔
根据自动化控制模式的特点,目前很多中小型IT方案商倾向于将基于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的精准农业信息化系统,推动物联网技术从桌面延伸到田野,让温室实时在线,从而实现蔬菜大棚与数据世界的融合。
这样的系统,在技术上除了具备部署方便、无线传感、智能分析等优势以外,还针对农场用户的养殖需要推出了其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实现了管理监测一站式服务,这样将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高效融合的目的就是将传统的养殖管理经验更好地融入到信息化方案中。
事实证明,通过在农场中应用感知系统对土壤、水份、光照等多样环境参数进行的有机整合,再借助稳定的检测数据,完全可以全天候做到对农产品的种植培育。
不仅如此,这样的模式还可以推广到大田作业、园艺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事实上,由于加上后端的追溯系统的集合,在整体方案中集成了包括物联网设备、网络设施、分析系统、自动化处理设备,这些大量的设备势必会产生规模化的收益,所以方案商在这块市场的整体前景非常广阔。
传统经验融入现代化养殖环境“由于农业属于基础产业,对于现代的农业的认识将会逐步从传统人为经验生产过程向智能化物联应用转型,转型意味着方案商需要通过更加集成化的
思路向实际生产流程靠拢,如果能加大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让系统能够更加贴近生产实际以适应多种种植环境的需求,那就更容易应用并推广。一位IT方案商如是说。
实际上,由于农业生产范围广,农作物种类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要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类别做出相应调整,开发不同的系统。
据记者了解,以平谷县为例,其主要主要是以大桃种植业为主,如果未来只在大桃种植业推广,因为已有相应的监测系统,投入会比较稳定,但若推广至其它种植等新领域,农户又需要投入笔资金完善客制化方案。
在笔者看来,客制化方案的价值就在于将原有农产过程从主要“靠经验”变成现在的基本“靠科学”,在成本上可以采取以租代建、购买服务的方式,减低风险和部署成本。目前,很多IT方案商就是通过前期免费部署应用方案,后期赚取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明显提升后增收利润。值得一提的是,很多IT方案商业务方案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销售服务,服务的费用包含了启动建设费以及每年的服务费。
因此,村镇养殖项目刚起步的IT投资并不会太大,同时IT方案商会根据客户所选择的功能模块来收费,不同模块收费不同,随着所需功能的增加,费用会有所增加,与客户实际的业务挂钩。
需要强调的是,方案商自身在系统建设上也要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系统上马要快;第二使初次建设费用要少,毕竟农产经营者在资金上并不是十分充裕;第三,要维护成本低,因为村镇农产者缺乏专业的IT技术人员;第四要易于接人国家三农网格系统,快速实现资源与数据的共享。
而事实上,目前在农业领域,众多方案商也都从这四个环节来定义和规划精准农业项目的实施。